第107章 铁杖传谣 (第2/2页)
后人会怎么编这个故事呢?
想起往昔旧事,侯胜北嘴角露出一丝微笑。
门口有一队士卒把守。
这种程度的守卫,应该防不住一个曾经横行此地的大盗。
胸中计策已成,他放心地回去睡觉了。
……
不久,侯胜北在事先约定的碰面之处见到了麦铁杖。
要是被关了十几天还没有行动,那也太不符合岭南大盗的风格了。
“少主,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?”
天嘉四年的变故发生之后,侯胜北曾让他直呼其名即可,麦铁杖却始终用旧日称呼,以下属自居,这份坚持源于何方就不得而知了。
侯胜北把孤园的佛经故事给麦铁杖讲了一遍,说破局之计就在其中。
麦铁杖听得一头雾水。
“老麦的脑子不太好使,少主你还是直说要我干什么吧。”
“哎,你一个大盗,听到遍地都是金砖,怎么不动心呢?”
“少主,那是故事,是假的。”
“要是万一有人真的从孤园寺挖出了金砖呢?”
“这个……其他人也都会想去碰碰运气的吧。”
“这就对了!”
侯胜北一击掌,循循善诱:“铁杖你想,好端端的孤园寺,怎么会有金砖呢?总不见得真有孤独长者这样的土豪,拿金砖铺地吧?”
“对啊,大家会有这个疑问,觉得不太可信。”
“如果是一个以前在这边劫掠了很多财货的大盗,埋藏赃物的地点被发现了,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合理了呢?”
“少主,我明白了。”
“那还不赶紧去,让全广州城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事?”
“……”
麦铁杖欲言又止。
“你怎么还不动?”
麦铁杖愁眉苦脸道:“可是我真的没有埋藏什么财货,当年都吃喝嫖赌霍霍痛快了啊。少主伱说挖出了金砖,总得给一块才行吧。”
“……”
这次轮到侯胜北无语。
百密一疏,没想到还要准备证物。
幸好袁氏富足,区区一块金砖还是能借到手的,十分爽快地给了,都没打算让侯胜北还。(注3)
拿到金砖,麦铁杖摩拳擦掌,立马来了劲头:“当年老子就是被他父子所擒,送到建康为奴,正要报仇。传谣这点小事算什么,包在我身上。”
当下纠集旧日伙伴,前去行事不提。
-----------------
没过多久,广州城中出现了奇怪的谣言。
有一个砍柴的穷苦樵夫,在孤园寺附近捡到了一块数两重的金砖。
樵夫一开始不信,拿去城中金铺验了,没想到竟然是十足十的真金。
得了一笔飞来横财,人生自然要潇洒一番。
樵夫去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广州城高级酒楼,点上一桌宴席大吃大喝。
酒足饭饱之后,去了广州城最有名的青楼,叫了二位花魁头牌姑娘相陪,左拥右抱,欢度春宵。
据金铺的伙计、酒楼送菜的小二,还有青楼的龟公,以及很多很多人说,他们都听到樵夫在大声吹嘘。
“孤园寺附近还埋有不少的金银财货,可惜我急着赶回城中确认金砖的真假,并没有拿很多……”
“金砖上刻了一道有如麦穗的标志,一定是十年前那个大盗麦铁杖留下的。”
“他当年被欧阳刺史所擒,可是劫掠的无数赃物,怎么找都找不到。”
……
十数万人的广州城,谣言就这么传播开了,并且以不受控制的形式,自行发酵和演变起来。
砍柴的樵夫变成了清晨早起拾粪的农夫,使得发现金砖的过程变得更加合理。
数两重的小金砖变成了二斤见方的大金砖,愈发逗得人心动。
至于那晚的二位花魁,则是成了猛男一夜御十女的故事,羡煞了许多人。
周文育、杜僧明发动数万人为旧主请命的广州城,因为一条谣言,民众们再次行动了起来。
从几个到十几个,到几十个,很快发展成数百上千人,涌向了孤园寺。
每天的人数都在急剧增加。
因为侯胜北每天都会抛一、二块金砖出去,让人真的挖到。
一块也是借,十块也是借。
用计,当环环相扣。
……
本来冷冷清清的孤园寺变得像集市一般的人潮涌动,看守使团的卫兵有些慌了,分出人手维持秩序,然而如同杯水车薪,只得赶紧去禀报欧阳纥。
大势已被牵动,还需一锤定音。
侯胜北拜托了萧引、袁敬最后一件事,亲自趁着混乱潜入孤园寺,见到了徐俭。
徐俭这段时间被困寺中,正不知如何是好,见到他之后大喜过望。
侯胜北单刀直入地问道:“如果能够再次见到欧阳纥,你可有办法说服他,放我等归去吗?”
他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徐俭:你是徐师的儿子,不用我教,一定可以的。
徐俭果然没有让他失望,表示有套说辞,可以尝试一下。
欧阳纥得报,知道再这么下去,孤园寺住着朝廷使团的事情迟早穿帮,封锁消息变得毫无意义。于是在左右的劝说之下,再次出城来见徐俭。
徐俭对其道:“将军业已举事,俭须还报天子。俭之性命虽在将军,将军成败不在于俭,幸不见留。”
欧阳纥想了一下,是这么个道理,此时杀了使节并无任何好处,还不如放了结个善缘。
嗯,就和萧引、袁敬等人劝说自己的一样。
于是令徐俭一众不得大张旗鼓,必须从小路悄悄地返回。(注4)
……
使团踏上了返程。
从广州再度回到始兴,徐俭等人继续北上,侯胜北和他们告别,去往心心念念的家乡。
二百里路,三天行程,他走得归心似箭。
为了走完这三天的路,整整用去了三年的时光。
到达自家,已是第三天的黄昏时分。
夕阳斜照着侯家宅院所在的山坡,坡下那条熟悉的小河潺潺流过。
坡上一道身影俏立,凝神眺望远方。
侯胜北胸中涌起柔情无限,高声吟道:“远山碧,暮水红。日既晏,谁与同?”(注5)
那人惊喜转身,嫣然一笑,如百花绽放。